close



正念與冥想,有什麼不一樣?
老實說,聽到「靜坐冥想」,很難不令人聯想到喜馬拉雅山深處纏著腰佈的瑜伽修行者,或是光頭僧尼坐在寺中誦經、敲鐘、吹號角,穿著橘色袈裟,四周焚香裊裊(我是過來人)。或者,也可能令人聯想到穿著紮染繽紛T恤的嬉皮,吸了大麻後精神恍惚,或是成群的新時代運動者在森林裡頭跑步,輪流擁抱著樹木。不可否認,「靜坐冥想」這件事有其包袱。
三十多年前,幾位先進的西方醫生嘗試把冥想引進主流保健業時,他們服務的醫院嗤之以鼻,幾乎全然不予理會。然而,他們並未就此打消念頭,而是把「meditation」(冥想)更名為「mindfulness」(正念),繼續進行研究。傳入西方的「正念」,雖然源於佛教的靜坐冥想傳統,但本質上並無任何佛教成分。正念是大多數冥想技巧的關鍵要素,遠遠超越閉目打坐的形式。「正念」指的是專註於當下、不分心,讓心智停留在自然的覺察狀態,不帶任何偏見或判斷。這聽起來很棒,不是嗎?明顯不同於我們多數人的生活情形――經常被各種大大小小的思想與感覺煩擾,對自己和他人吹毛求疵,不時評斷。
「正念」就是專註於當下,專註於此時此刻,體驗當下,不分心,心無旁騖,不陷入沉思。它不是你必須創造與保持的一種人為或暫時的心智狀態;相反地,正念是後退一步,靜心處於自然的狀態,擺脫平常的混亂。想像一下,如果你能夠用這種狀態生活是什麼模樣?想像一下,如果你可以丟掉占據太多心思的所有包袱、故事、爭論、評斷、各種待辦議程,會是什麼模樣?這就是專註於當下的正念。
但是,我們已經習慣放任自己想事情一輩子了,為了學習如何後退一步,需要進入適當的狀態,這就是冥想上場的時刻了。一點也不神祕,冥想其實只是一種技巧,能夠帶你進入練習正念的最理想狀態。
當然,你也可以藉由其他活動,體驗專註於當下或全神貫註的感覺,不是只有冥想能讓你獲得這種體驗。其實,在你以前的生活中,一定多次體驗過這種感覺,或許當時你正在山上滑雪、騎腳踏車、聆聽最愛的音樂、和小孩玩,或是看夕陽等。這些方法的問題在於,往往有點需要碰運氣,無法讓我們經常體驗到專註於當下的感覺。
如果你能夠每天坐下來冥想,就算只是很短的時間,那種專註於當下、用心覺察此時此刻的感覺,將會變得愈來愈熟悉,之後你就更容易在生活中運用這套方法。一如學習任何新的技巧,想要學到最好,就必須讓自己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,而冥想為正念的學習,提供了非常好的狀態。很多人願意學習冥想,每天只要花10分鐘的時間靜心,他們覺得這樣就夠了。
不過,正念和冥想的概念,以及兩者之間的關連性,未必那麼易於理解。如果你還是不大清楚的話,不妨試著這麼想:你在學開車,想必你一開始會選擇比較安靜少人的鄉間道路多練習,而不是繁忙的高速公路。當然,你可以在鄉間道路或高速公路上開車,但是當你還在學習、練習時,前者比後者更為容易。
學習正念也是如此,你可以在任何境況、為了任何用途使用正念,但最容易學習正念技巧是在靜坐冥想時。有趣的是,縱使你已經有自信把正念應用在日常生活中了,每天大概還是會抽一點時間來做一下冥想。很簡單,不論你的開車技巧多麼了得,在安靜的鄉間道路上開車的那種舒適、快樂感,是在高速公路上開車永遠無法比擬的。此外,在安靜的鄉間道路上開車,你還有餘裕註意周圍的情況,沿途欣賞風景。
有人可能會覺得,冥想和正念的區別聽起來不重要,反正兩個詞彙經常交替使用。但是,除非你即將收拾包袱,展開僧尼生活,否則兩者的區別很重要,因為只要你不是在山上靜修處生活,能以正規、有條不紊的方式坐下來練習冥想的時間就有限。我經常聽到人們說:「我沒有時間冥想,我太忙了,有太多事情要做,壓力太大了!」如果可以用更廣一點的角度來看,不論我們身在何處、正在做什麼,都能訓練、陶冶心智的話,或許不是那麼難做到,最起碼它可以和現代生活中的種種責任義務共存。這也是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為你做到的,教你如何繼續平時的日常生活,每天做到少量能夠融入你的作息與行程、又足以產生效果的冥想,善用廣義的「心智訓練」或「正念」,來改變你每天的生活體驗。
我相信,一定會有一些經驗豐富的冥想修練者,對「10分鐘冥想」的概念感到驚愕。若你是其中之一的話,請聽我解釋。我知道,乍聽之下,這就像微波爐料理包一樣速食,但稍微深入思考一下心智訓練的目的,就能看出「簡短但經常」的概念是很有道理的。關於冥想的方法,我們必須更有彈性一點、懂得調整,若能安靜打坐一個小時固然很好,但如果你無法在這一小時當中保持覺察的狀態,那根本不會產生什麼益處。
再說,其餘的二十三個小時呢?跟生活中的許多事物一樣,冥想也應該重質不重量。從每天短短10分鐘的冥想做起,若你覺得容易,想做更多,而且有時間,那當然很好。就算你每天只有靜坐冥想10分鐘,還是能夠獲得許多好處;就算我不去理會多年來聽到、看到的種種傳聞益處,現在也有具體的科學證據(你將在後續各章節看到)支持每天簡短、經常性的冥想練習能夠產生的健康益處。

什麼是「頂空」?
如果「正念」是能夠專註於當下,專註於你此時此刻正在做的事情的一種技巧,「冥想」是學習這項技巧的最佳途徑,那麼「頂空」則可視為產生的成效。
我使用這個名詞,採用的是最廣泛的含義。很多人可能會選擇使用「快樂」或「幸福」(happiness),但是這樣很容易和快樂的情緒混淆。請別誤會我的意思,享受樂趣、大笑或微笑,這些都是生活中的美好事物,誰不想要獲得更多這樣的體驗呢?但是,生活不會一直都是如此,總會發生大大小小的事情與各種狀況,未必全都是美好的,不時會出現困難、壓力、煩惱與痛苦,這是我們再怎麼努力,也迴避不了的事實。由於快樂高度取決於外在環境和我們的情緒,來來去去,太短暫,也太不穩定,無法提供持久的平靜或清明感,所以我偏好使用「頂空」一詞。
「頂空」形容的是一種內在的平和感,一種滿足、不可動搖的知足感,不論當時的情緒如何。「頂空」不是取決於表面情緒的心智品質;也就是說,不論你是在悲傷或憤怒的情緒下,或是興奮、開懷大笑的時候,都能夠明顯體驗到頂空。基本上,「頂空」就是對你正在經歷的任何思想,或是你感受到的任何情緒都「泰然處之」,這就是冥想令人感覺很棒的原因,而且往往第一次體驗的感覺就很棒。當然,它未必能讓你笑得前俯後仰或手舞足蹈,但能讓你感覺到內在的知足感,知道一切都OK。而這種體驗的結果,很可能改變你的生活。
知道「頂空」和「快樂」的區別很重要,我們很容易認為,幸福快樂應該是生活的預設值,和這項預設值不同的狀態都是錯的、不正常的。基於這項莫名的假設,我們往往抗拒不快樂的源頭,不論是身體上的、心理上的,或是情緒上的,通常在這種時候,情況就會變得複雜,生活會開始變得痛苦,我們可能會一直刻意追求、維持那種快樂感,對一時的快感或新體驗的樂趣上了癮,無論這快感或樂趣源自什麼,我們都必須不停地餵養,不論我們餵養的是食物、飲料、藥物、衣服、車子、人際關係、工作,甚至鄉間的安祥與寧靜。一旦我們仰賴這種做法來獲取快樂,我們就被束縛了。當我們無法取得時,該怎麼辦呢?當那種興奮感消退之後,會怎麼樣呢?
很多人一輩子就這樣追逐著這種幸福快樂,你又認識多少「真正快樂」的人?我的意思是,你認識多少內心始終能夠維持平和狀態,對生活的各種境況都能夠處之泰然的人?這種不斷追逐一個又一個所謂能夠帶來快樂的方法,能夠讓你體驗到頂空嗎?我們忙忙碌碌追求短暫的快樂,創造出許多內在雜音,卻沒有發現這些噪音淹沒了已經存在那裡、等著被認識的自然頂空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arnoldcrabell 的頭像
    arnoldcrabell

    陳禹玲玩具的生活日誌

    arnoldcrabel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